在科技飛速發(fā)展的今天,如AI人工智能、3D打印、虛擬設計等技術手段的發(fā)展,不斷推動制造業(yè)在研發(fā)領域的探索。但是在實際的生產制造中,特別是批量生產制造。流水線作業(yè)仍是工業(yè)生產制造主要的形式。
流水線生產在現(xiàn)在看來是再普通不過的一種模式,但流水線生產出現(xiàn)的初期,為當時發(fā)明它的人節(jié)省了幾倍的時間和成本。
從前在英格蘭北部的一個小鎮(zhèn)里,有一個名叫艾薇的人開的魚和油煎土豆片商店。在店里面,每位顧客需要排隊才能點他(她)要的食物(比如油炸鱈魚,油煎土豆片,豌豆糊,和一杯茶)。然后每個顧客等著盤子裝滿后坐下來進餐。
艾薇店里的油煎土豆片是小鎮(zhèn)中很好的,在每個集市日中午的時候,長長的隊伍都會排出商店。所以當隔壁的木器店關門的時候,艾薇就把它租了下來并加了一倍的桌椅。但是這仍然不能容納下所有的顧客。外面排著的隊伍永遠那么長,忙碌的小鎮(zhèn)居民都沒有時間坐下來等他們的茶變涼。
他們沒辦法再另外增加服務臺了;艾薇的鱈魚和伯特的油煎土豆片是店里面的主要賣點。但是后來他們想出了一個聰明的辦法。他們把柜臺加長,艾薇,伯特,狄俄尼索斯和瑪麗站成一排。顧客進來的時候,艾薇先給他們一個盛著魚的盤子,然后伯特給加上油煎土豆片,狄俄尼索斯再給盛上豌豆糊,瑪麗倒茶并收錢。顧客們不停的走動;當一個顧客拿到豌豆糊的同時,他后面的已經拿到了油煎土豆片,再后面的一個已經拿到了魚。一些窮苦的村民不吃豌豆糊-但這沒關系,這些顧客也能從狄俄尼索斯那里得個笑臉。
這樣一來隊伍變短了,不久以后,他們買下了對面的商店又增加了更多的餐位。將那些具有重復性的工作分割成幾個串行部分,使得工作能在工人們中間移動,每個熟練工人只需要依次的將他的那部分工作做好就可以了。雖然每個顧客等待服務的總時間沒變,但是卻有四個顧客能同時接受服務,這樣在集市日的午餐時段里能夠照顧過來的顧客數(shù)增加了三倍。
這就是流水線初期的樣子,后來這種模式便被應用到了工業(yè)生產當中。
1769年,英國人喬賽亞•韋奇伍德開辦埃特魯利亞陶瓷工廠,在場內實行精細的勞動分工,他把原來由一個人從頭到尾完成的制陶流程分成幾十道專門工序,分別由專人完成。這樣一來,原來意義上的“制陶工”就不復存在了,存在的只是挖泥工、運泥工、扮土工、制坯工等等制陶工匠變成了制陶工場的工人,他們必須按固定的工作節(jié)奏勞動,服從統(tǒng)一的勞動管理。
于是,將生產制造中的每一道工序拆分開來,每個人負責一道工序。工人對于自己負責的工序越來越精,效率也越來越快。流水線生產開始了對工業(yè)制造的影響。
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創(chuàng)始人亨利•福特將流水線引入他的工廠,從而大幅提高了生產量,并引申出后來在工業(yè)上發(fā)揚光大的量產(Mass production)概念。將每輛車的生產時間從原來的12小時縮短為僅僅90分鐘,將當時每輛售價850美元的汽車成本控制在260美元,并將當時工人每天2~2.5美元的工資提到每天5美元,9小時工作時間改為8小時,為當時美國工資的高標準。截止到1927年福特一共生產了1500萬汽車歷史大名鼎鼎的T型車。直到45年后,這個世界紀錄才被打破。流水線作業(yè)的形式在世界上廣泛傳播并應用,一直延續(xù)至今。甚至有人斷言,無論今后的科技發(fā)展多么迅速,流水線形式的作業(yè)仍是作為批量生產的必選。
時至現(xiàn)在,流水線生產成為各個制造業(yè)的主要生產模式,但由于個別工位勞動力較大、且工人成為生產過程中難把控的點,于是替代勞動力完成工位工作的設備應運而生。流水線形式的作業(yè)加替代勞動力的設備就組成了現(xiàn)在的自動化生產車間,而我們對替代勞動力完成流水線工作的設備籠統(tǒng)的稱為“流水線”。
來源:大栗子